close

  今年7月,連雲港中心城區新浦、海州兩區合併為新的海州區,轄區人口達到80多萬。“最近幾年,是我們中心城區舊城改造力度最大的幾年,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,主幹道兩旁‘城市傢具’不斷出新。建設城市要兼顧‘面子’和‘裡子’,不能忘了小巷裡的市井民生,要讓所有人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。”區委書記王立斌說。
  舊城改造
  市民不再擔心大雨封門
  7月25日,受今年10號颱風“麥德姆”影響,連雲港下起了大雨。“今年,終於不用擔心大雨封門了。”已退休的海州區外倉街社區老書記史建麗長舒一口氣。
  過去一下大雨,外倉街這個出了名的棚戶區就是全市“抗洪救災”重點,尤其老汽車公司宿舍那一片,家家進水,路面積水漫過大腿,人們根本出不了家門。1357戶居民苦不堪言,但又各有難處和打算,從2007年開始的拆遷一直難以推進。去年以來,區委區政府把舊城改造當作一項惠民實事,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,為困難群體爭取更多的補償。“讓老百姓得實惠,難題也就不再難,現在只剩兩三戶沒簽字。”史建麗說。
  拆遷指揮部辦公室的牆上,掛著一幅錦旗。新東街道副主任拆遷6組組長徐其兵告訴記者,這是拖了6年多的“釘子戶”胡可鏗送來的。今年“五一”前幾天,胡家終於表示願意簽字。巧的是,他家兒子討了一個韓國老婆,全家即將到韓國定居,而簽訂拆遷協議後的正常審核流程需要15天。指揮部特事特辦,兩天辦好手續,72萬多拆遷款立刻到賬,這讓胡可鏗很感動。
  今年,海州區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工程,在改變城市風貌、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的同時,也改善了老城區生活環境。
  管理城市
  顧“面子”也要顧“裡子”
  今年3月,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起來,區里徵詢市民意見,呼聲最大的是背街小巷整治、下水道疏通、無物管小區管理等市井民生。
  海州區委副書記、區長提名候選人單曉敏說:“管理城市,既要顧‘面子’,更要顧‘裡子’,就算少引幾個項目、少建幾座高樓,也要把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做好。今年海州區累計籌集3000餘萬元,投向老舊街區的下水道和背街小巷整治出新。”
  7月21日,記者來到海州區南園新村。南門社區主任黃錦榮告訴記者,這個小區近十年沒有正規物管,居民們提出讓社區來管理,路面衛生問題雖然解決了,但下水道疏通、化糞池清掏的資金讓社區幹部很頭疼。
  海州區建設局物管科科長劉滔告訴記者,今年區里第一批挑選了30個無物管老小區進行針對性整治,計劃3年內把100多個無物管小區全部梳理一遍。具備條件的,聘請物業公司統一管理;不具備條件的,由街道辦事處負責指導管理。該區今年還修建了17條便民路,整治背街小巷195條,實行道路、排水、綠化、路燈、立面、公廁改造“六位一體”,全面改善片區環境,惠及3.8萬人。
  區委常委、組織部長盧平說: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,必須把解決服務群眾‘最後一公里’的問題抓細、抓實。”
  城鄉統籌
  把便利送到周邊鄉鎮
  4平方公里的薔薇島,這裡原本是一處荒僻鄉村,如今被寬闊順暢的道路、橋梁“拉”進了繁華城區。
  記者來到濱河新城工地,各項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,新浦大橋、新浦二橋初具雛形,環島路已鋪上砂石,千畝薰衣草田正在平整土地。濱河新城管委會副主任許建說:“新浦區不存在了,兩座橋的名字留下我們的城市記憶。”這兩座橋預計9月底通車,曾經被兩條河流與城區隔斷的浦南鎮,更是以十來分鐘車程迅速融入主城區。
  薔薇島上的新圩村有近2000口人,出行只能用渡船。隨著濱河新城規劃的展開,土地流轉起來,荒僻的沙灘將建成市民休閑樂園,發展空間一下子寬闊了很多。“以前城區‘隔河千里遠’,現在劣勢變優勢,村裡許多年輕人準備做‘農家樂’,借這機會給自己拼個好生活。”村委會主任徐繼梅說。
  本報記者程長春 吉鳳竹
  本報通訊員 石德學 王一平  (原標題:海州:讓市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d41ldmh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